在悬疑电影中,主角用死者冷冻的手指解锁手机,揭开惊天秘密。这一桥段让观众直呼“脑洞大开”,但在现实中,当生命终结,我们留在世间的生物特征数据,是否还能“继续工作”?
首先我们要了解手机是如何“看懂”指纹的,指纹解锁的核心就在于利用每个人指纹的唯一性进行身份验证。目前主流的指纹识别技术有三种:电容式指纹、光学式指纹和超声波指纹,现代手机普遍采用电容式指纹传感器,其原理类似我们日常用的触控屏,基于人体皮肤的导电性:手机传感器表面有数千个电容单元,当手指按压时,指纹的“脊”(凸起部分)和“谷”(凹陷部分)会使电容单元的电荷产生差异,从而形成指纹图像。然后系统通过算法提取这些图案中的特征点(如纹线起点、分叉点),并与预先存储的指纹模板比对,完成身份验证。
图源:unsplash
这种技术需要手指与传感器直接接触,理论上,只要指纹纹路完整,哪怕是尸体的手指,也可能生成图像。但现实中,很多手机会加入“活体检测”辅助,比如检测按压时的压力变化,或者通过微电流判断皮肤导电性。活人皮肤的电阻约为500-2000欧姆,而尸体皮肤的电阻会因脱水逐渐升高,如果尸体不具导电性的话,自然也就难以解锁成功。
而早期手机常用的光学指纹识别,就像给指纹拍一张特写照片。传感器通过光线反射,捕捉指纹的明暗差异,如脊处反射光多,谷处反射光少,再通过算法生成指纹模板。这种技术更容易被“假指纹”蒙混过关。不过,随着现代光学技术的升级,部分机型会同时检测血液流动产生的红外信号,提高活体识别率。
高端机型常用的超声波指纹技术,就像给手指做“CT 扫描”。传感器发射超声波,穿透皮肤表层,检测真皮层的纹路和毛孔结构,甚至能识别血液流动形成的细微差异,这种技术对活体的依赖性更高,尸体指纹解锁很难“过关”。
图源:unsplash
那逝者指纹是否还能进行解锁?
说实话,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确切答案,因为无论是从实验成本还是伦理道德上来说,实验推进都很困难。一方面没有可使用的、数量足够多的尸体,另一方面大部分死者的家属也不愿意提供手机。但从理论上而言,人死后的指纹有效期受多种因素影响。
从时间上来说,在死亡0-3小时后,若尸体未完全僵硬,且环境温度适中,指纹可能暂时保留弹性; 在死亡3-24小时后,开始出现尸僵,皮肤失去弹性,指纹纹路逐渐模糊;24小时后,尸体若未冷冻保存,表皮与真皮层逐渐分离,皮肤将逐渐干燥、起皱,甚至出现腐败,纹路产生变形。
从温度上来说,低温环境下,若尸体冷冻保存,指纹纹路可能保留更久,但需解冻后恢复弹性;而在高温环境下,会加速尸体腐败,指纹在数小时内可能完全变形。
因此,按理说如果尸体时间很长了,但保存的足够好,指纹解锁也有可能成功。
此外,在必要情况下,可以将尸体“转瞬即逝”的指纹进行复刻,然后再尝试解锁。以刊登在2023年《标准科学》上的一项研究为例,工作人员用模型胶、电容材料、电容液对拇指和食指指纹进行了复制,最终制作成了一种“电容硅胶指纹膜”,这既保证了指纹的清晰性,又保证了指纹的导电性。然后用它解锁不同的电子设备,发现大部分都能解锁成功。也就是说,只要拥有死者的指纹,就可以制作出“活体模型”,但目前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刑侦领域,用于破案。
然而当生物特征超越生命界限,技术的冰冷代码便撞上了人性的温暖需求。或许,比“能否解锁”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,必须尊重生命的尊严与法律的底线。毕竟,真正的“密码”,永远藏在活着的人心中!
参考文献:
[1]左琦,谢艺博.硅胶指纹膜解锁智能手机实验测试[J].科技视界,2018,(34):236-237+241.DOI:10.19694/j.cnki.issn2095-2457.2018.34.097.
[2]高峰,高成翔,邓时,等.尸体指纹采集提取程序[J].中国司法鉴定,2020,(03):90-96.
[3]王群峰.指纹识别系统活体检测技术研究[D].广东工业大学,2016.
供稿单位: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电脑报出版分公司
记 者:张书曼(实习)
编 辑:陈 鑫
审核专家:余师亮
声明: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非商业用途,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